你好,欢迎来到中国农特网!

【设施农业】十五五中国设施农业发展展望

发布:中国农特网 浏览:38

“十五五”(2026-2030年)期间中国设施农业在“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高效化、多元化”七个维度的发展进行展望和预测如下:

核心驱动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维度具体展望与预测

1.现代化(智能化):

    • 智能装备普及: 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温、光、水、气、肥)、自动化/半自动化作业装备(播种、移栽、采收、运输)、新型覆盖材料(长寿、高透光、功能膜)、节能型加温/降温设备等将加速推广应用。智能温室比例将显著提升。

    • 生物技术应用深化: 优质高抗逆专用品种选育与应用、工厂化育苗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等将成为现代化设施农业的标配。

    • 新材料与新能源结合: 光伏农业(农光互补、光伏温室)规模扩大,储能技术应用探索,新型保温、轻量化结构材料应用增多。

    • 展望: 设施农业将从传统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型转变。核心是装备升级技术融合

      预测

    • 2.规模化
    • 区域化集群发展: 依托优势产区(如环渤海、黄淮海、西北、东南沿海等)和都市圈,形成一批设施蔬菜、花卉、食用菌、特色水果等规模化产业集群和产业带。

    • 经营主体多元化与联合: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增强,大型专业化设施农业企业增多;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实体化运营水平提升,成为规模化生产主力;家庭农场向专业化、适度规模方向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联合经营模式更加成熟。

    • 设施单体规模与连片发展: 新建大型连栋温室、植物工厂数量增加,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后形成连片规模效应。土地流转和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支持将进一步促进规模化。

    • 展望: 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提升设施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重点在于优化布局创新经营主体

    • 预测:

    • 3.标准化:
    • 标准体系健全: 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标准将加速制修订,覆盖设施设计建造、装备性能、种植养殖技术规程、投入品管理、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与冷链运输等全链条。

    • 全程质量控制强化: “良好农业规范”、“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设施农业中广泛应用,可追溯体系覆盖范围扩大,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标准化管理。

    • 品牌化建设依托标准: 标准化生产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核心支撑,“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承诺达标合格证)产品在设施农业中占比持续提升。

    • 展望: 贯穿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是保障质量安全、提升效率、实现可复制推广的基础。

    • 预测:

    • 4.信息化:
    • 物联网深度应用: 传感器网络(环境、作物生理、设备状态)部署成本降低、覆盖面更广、数据更精准。实现环境因子实时监测与自动调控。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崛起: 基于生产数据的作物生长模型、病虫害预测预警模型、产量预估模型、智能灌溉/施肥决策模型将更加成熟并商业化应用。AI在图像识别(病虫害、生长状态)、机器人作业路径规划等方面取得突破。

    • “互联网+”平台普及: 设施农业云平台、生产管理SaaS系统、远程专家诊断服务、农资/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将更广泛地连接生产者、服务商和消费者,提升管理效率和产销对接水平。

    • 展望: 数字化转型是设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实现数据驱动智能决策

    • 预测:

    • 5.绿色化:
    • 资源高效利用: 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标配,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精准施肥施药技术普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成果巩固;节能型环境调控装备广泛应用,单位能耗持续下降;废弃物(基质、尾菜、植株残体)资源化利用技术(堆肥、基质化、能源化)规模化应用比例提高。

    • 生态环保技术推广: 生物防治、天敌昆虫、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替代化学农药;可降解地膜、环保型农药/肥料使用增加;低碳/零碳设施(光伏+储能+智能调控)示范推广加快。

    • 循环农业模式探索: 设施农业与养殖业结合(如鱼菜共生)、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模式在特定区域和类型上取得进展。

    • 展望: 是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核心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 预测:

    • 6.高效化:
    • 土地产出率倍增: 通过优良品种、环境精准控制、立体栽培、周年多茬生产等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持续提升,显著高于露地生产。

    • 劳动生产率提升: 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移栽、采收、分拣、包装)的引入将大幅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尤其在劳动密集型环节(如番茄、黄瓜采收)。

    • 资本效率优化: 设施装备的性价比提高,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普及,通过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品牌溢价提升投资回报率。

    • 展望: 是设施农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追求单位面积产出最大化、资源投入产出比最优化、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 预测:

    • 7.多元化:
    • 产品结构多元化: 除传统蔬菜(果菜、叶菜)外,高附加值水果(草莓、蓝莓、樱桃等)、特色花卉、食用菌、药用植物、种苗等占比增加。功能性农产品、定制化农产品需求催生多样化生产。

    • 经营模式多元化: 休闲观光农业(采摘、科普、体验)与设施农业深度融合;城市农业(屋顶农场、垂直农场、社区农场)发展提速;植物工厂在特殊环境(极地、远洋、太空)和高端食材供应领域应用拓展;订单农业、会员制、CSA(社区支持农业)等产销模式更加多样。

    • 功能拓展: 设施农业在保障“菜篮子”基础上,其生态服务功能(如城市热岛缓解、碳汇)、科普教育功能、应急保障功能(应对自然灾害、疫情)等将更受重视。

    • 展望: 满足市场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拓展设施农业功能边界。


    • 预测:

跨维度协同与挑战

  • 协同效应: 这七个维度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支撑、深度融合。例如:

    • 信息化(IoT/AI) 是实现现代化、高效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关键技术支撑。

    • 规模化 为信息化、标准化、高效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可行性和推广基础。

    • 绿色化 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需要现代化技术高效化管理来实现。

    • 多元化 拓展了市场空间,为产业注入活力,需要标准化保障品质,信息化连接供需。

  • 主要挑战:

    • 初始投资高: 现代化、智能化设施一次性投入大,融资难仍是制约因素。

    • 技术人才短缺: 亟需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装备操作与维护的复合型人才。

    • 标准落地难: 制定标准不易,推动生产者严格执行标准更难,监管成本高。

    • 能源成本压力: 加温/降温能耗仍是运营成本大头,尤其在北方地区。

    • 市场风险: 多元化发展伴随市场波动风险,需健全产业链和风险防范机制。

    • 老旧设施改造: 大量低水平设施的升级改造任务艰巨。

总结展望

“十五五”期间,中国设施农业将在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驱动下,加速向“七化”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将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特征,推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适度规模化全链标准化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绿色低碳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多元化发展将极大拓展产业边界和价值空间。最终目标是构建技术先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克服挑战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驱动、政策精准扶持、经营主体培育和市场机制完善。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