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妫川“土特产”文章,发挥“妫水农耕”品牌效益
延庆作为北京的“后花园”是北京市农业大区,更是北京市绿色有机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庆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在北京市率先发布“妫水农耕”区域品牌,将“坚持生态优先、留下绿水青山”的理念融入现代农业品牌体验,加速推动优质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优质农产品的上市能力大幅提升。
北京市人大代表、延庆区委书记于波表示,2025年,延庆将加快推进“百千工程”建设,高效统筹示范片区建设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联动打造“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网红路边网红村”等品牌,延伸“民宿+”产业链条。做精妫川“土特产”文章,发挥“妫水农耕”品牌效益,拓宽助农惠农渠道,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院长马丁丑:
挖潜 “甘味” 品牌价值
武都橄榄油、天祝藜麦摆上欧洲人的餐桌;静宁苹果、陇南花椒、定西马铃薯在东南亚国家走俏……近年来,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蓬勃发展,“甘味”农特产品搭乘国际货运班列“下南洋”“进欧洲”的场景已逐步变为现实。
甘肃应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寒旱特色农业外向化发展?
马丁丑委员建议,要持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挖潜“甘味”品牌价值,讲好品牌故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同时,纵深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构建全渠道营销矩阵,扩大“甘味”品牌市场终端覆盖率,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甘肃农特产品的区域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已形成包含1个“甘味”省级品牌、63个区域公用品牌、680家企业品牌的“甘味”品牌三级体系,“甘味”品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
天水市人大代表、甘谷县六峰镇黄家窑村村民李微霞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支持各县区依托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做优地理标志“甘味”农产品,让老百姓都尝到“甘味”品牌的甜头,也让“甘味”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打响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名号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陈致豫委员代表民建贵州省委发言时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农业品牌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打响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名号。打好特色牌,应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深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探索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建设路径,补齐脱贫地区农业品牌短板。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全国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农业品牌。
提升品牌竞争力。提升贵州绿茶、生态贵椒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提升“赤水金钗石斛”“麻江蓝莓”“织金竹荪”等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加快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打造“贵”字号农业品牌体系。借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推动贵州农业品牌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农业品牌综合竞争力。
加强品牌文化赋能。突出品牌文化个性,积极举办贵州农产品交流会、研讨会,扩大品牌知名度。借助贵州“村超”“村BA”的热度和流量进行品牌推广,加强品牌文化赋能。大力推进贵州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文化及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构建贵州特色农业品牌文化体验场景馆。建立贵州农业品牌文化基因数据库,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品牌深度融合。
推动品牌营销。构建多级农业品牌传播矩阵,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品牌营销,多形式全方位宣传“贵”字号农业品牌。依托中国“品牌日”活动,开展农业品牌云上展销,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入驻“一码贵州”“多彩宝”电商平台。支持各地整合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服务区、旅游景区等平台资源开展品牌营销,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展销中心和产品线下体验店。
加强品牌保护。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品牌保护政策,加强品牌保护工作,使品牌保护有法可依。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品牌全流程监管保护。加强对农户的品牌教育,增强农户品牌保护意识。完善贵州农村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打造贵州特色农业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强农业品牌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统一标识,加强对农产品品牌保护。
打造农产品品牌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品牌产品历年生产、加工、流通、市场行情和价格等信息。推动各类电商、快递、物流等平台向农村下沉,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强力推进大数据赋能,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管理中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激发品牌创新活力。
推动六堡茶成为广西千亿元桂茶产业的领头茶
据悉,广西梧州市茶园面积从2019年10万余亩发展到如今的突破30万亩“大关”,六堡茶年产量从1.7万吨增至约3万吨,综合产值从过去的不足70亿元到现在已超160亿元,梧州六堡茶的茶园面积、年产量、综合产值实现“三增长”。
孔斌指出,为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升级,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快新县城建设,以完善茶产业载体。另一方面,要打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攻坚战,进一步加快打造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利用好六堡茶资源优势,积极的培育茶产业的新赛道,构建茶+文旅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实现茶产业和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来提高效益,进一步推动六堡茶成为广西千亿元桂茶产业的领头茶。
通过开发稻田观光、农事体验项目,将小站稻品牌与旅游深度绑定
天津小站稻作为“津农精品”中的重要代表,拥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品质,是天津农业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但真正深度了解小站稻的消费者并不多。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建芳建议:
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营销渠道,提升天津小站品牌稻知名度。
另一方面,建议增加品牌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开发小站稻的深加工产品,拓展产品线,如米饼、米酒等;同时,结合小站稻的种植特色和地域文化优势,与当地乡村旅游达成合作,推动农业与旅游、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发稻田观光、农事体验项目,将小站稻品牌与旅游深度绑定,全方位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使天津小站稻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被更多消费者熟知和喜爱。
全力做好“畜禽养殖”这篇文章
周波表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街道党工委书记,在新的一年里紧紧围绕打造“‘花开辛庄’特色品牌”这一条主线,全力做好四篇文章,努力打造乡村振兴辛庄样板。
一是全力做好“食品加工”这篇文章。二是全力做好“畜禽养殖”这篇文章。依托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建设莱芜黑鸡原种场、山东爱佳蛋种鸡育种场、东易牧业十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上陈黑山羊养殖场等4个养殖项目,提升莱芜黑鸡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提高畜禽产品年出栏量,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全力做好“农业种植”这篇文章。四是全力做好“文旅融合”这篇文章。
打造最有竞争力的“广东牌”农产品
作为广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政协委员工作室(佛山大学)负责人,韩定安计划提交《关于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建议》。她指出,近年广东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储存、加工、流通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知名品牌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韩定安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广;要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企业发展等列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要建立健全农业品牌服务体系,从标准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质量安全监管等维度,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要强化科技赋能创新产品和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品牌农产品的竞争力;要整合力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尤其有效整合优化各类“小、散、乱”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养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经营主体,吸引更多具有品牌战略意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主体进入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整体水平。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杨宁:
淮安市人大代表韩文静:
山西省政协委员陈炳强:
民革天水市委会集体提案:
江苏省人大代表戴飞:
在国家 “十四五” 规划收官之年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各地两会代表积极为农食品牌建设建言献策,展现了各地对于发展农食品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各地应以此为导向,充分借鉴两会代表们的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食品牌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品牌培育、保护和推广。同时,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让农食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共同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农参